五年隐疾终突破:心理性ED患者经综合治疗重获“性福”!
近段时间,湛江久和医院男科接诊一例病例:一名32岁男性因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(ED)导致婚后五年无法完成正常性交,经心理疏导、药物及物理治疗联合干预后,成功恢复性功能,并与妻子开启自然同房备孕。
一场持续五年的“无声战役”
患者李先生(化名)自述,五年前新婚之夜因过度紧张首次出现勃起困难,此后每次尝试性交均以失败告终。尽管夫妻感情深厚,但长期无法完成性生活导致李先生逐渐产生严重自我怀疑,甚至拒绝与妻子肢体接触。
五年间,李先生曾辗转多家诊所,服用过补肾中药、尝试偏方均未见效。直至半年前,他在妻子陪同下前往我院男科就诊,经夜间勃起监测(NPT)、阴茎血流超声等检查,结合心理量表评估,最终确诊为焦虑诱发的心理性ED。
破局关键:身心同治+伴侣支持
针对李先生的病情,男科团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:
1. 认知行为疗法(CBT):通过6次一对一咨询,帮助李先生识别“必须完美勃起”的错误认知,逐步消除对性行为的灾难化想象。
2. 药物桥接治疗:短期使用小剂量PDE5抑制剂,通过成功性体验重建信心。
3. 伴侣同步训练:指导夫妻进行非性交的感官聚焦练习,如相互按摩、呼吸同步训练,减轻双方压力。
电生理治疗
经过三个月系统治疗,李先生勃起功能明显改善(IIEF-5评分从8分升至22分),最终实现自然性交。
男科廖龙欢主任指出,此案例再次证明心理性ED患者完全可能通过规范治疗恢复生育能力,打破“ED=不育”的认知误区。
专家解读:
心理性ED亟需去污名化
廖龙欢主任强调:超过50%的ED患者存在心理诱因,但仅不到20%主动就医。传统文化中“性能力=男性气概”的刻板印象,使大量患者因羞耻感延误治疗。实际上,现代医学对心理性ED的治愈率可达70%以上,且伴侣参与度越高,疗效越显著。
李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病友:ED不是绝症,更不必独自承受。此案例再次印证:性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维度。若您或家人存在类似困扰,请务必:
① 摒弃病耻感,及时至正规医院男科就诊;
② 伴侣共同参与治疗,避免单向责难;
③ 警惕网络虚假广告,选择循证医学方案。